1234笑话大全

当前位置: 1234笑话大全 > 经典语录 >

马克·吕布:我喜欢看着一个国家长大

时间:2020-06-24 10:38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每日一笑 点击:
东方网-东方新闻-中国新闻-马克·吕布:我喜欢看着一个国家长大-马克·吕布 徕卡相机 拍摄 毛主席语录 肖全

 

  原标题:马克·吕布:我喜欢看着一个国家长大

  

马克·吕布:我喜欢看着一个国家长大

 

  2010年,上海,马克·吕布在上海大厦顶楼拍摄浦东。肖全/摄

  

马克·吕布:我喜欢看着一个国家长大

 

  1993年,马克·吕布在广州海珠大桥拍摄自行车流。肖全/摄

  法国摄影师马克·吕布双手举起相机,背弓着,膝盖微曲,眯着的左眼藏在取景器后。自7月起连续49天里,他的这种姿势被定格在上海一间展览馆的墙上。在过去的59年中,他举着徕卡相机,以这样的姿势定格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位第一个进入新中国的西方摄影师,他那双躲在镜头后的眼睛带他过凝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端详过长衫、布袄、列宁装、的确良衬衫,见证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捕捉过中国半个多世纪的起起伏伏。直到今年8月的一天,低垂的眉眼再没睁开。

  有西方媒体评价,如果想看1949年后的中国,就去翻马克·吕布的照片。他的镜头里藏着一个时间轴,拉出来就是一部中国当代史。也有研究者认为,他传递出的中国图景“并非全貌”。

  “没有什么能比把一个国家同她自己相比较,抓住差异并试图连贯其间的脉络更说明问题。”谈起他记录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爱徒,摄影大师布列松曾这样评价。

  “我喜欢看着一个国家长大。”2010年,这位老人最后一次来中国时,一字一顿地说出这句话。那年,他已经87岁了,“请求”好友带他登顶上海大厦,拍摄黄浦江对面的浦东。

  马克·吕布抖动着手,从怀里摸出相机,远眺他非常熟悉的视野。上世纪50年代穿着老式棉袄行走的人群在他的取景器里出现过。他弓着背、两腿微曲、眯起左眼。上世纪80年代夜色里行色匆匆的人流被他记录过。他缓缓端起相机。上世纪90年代的浦东在他的镜头里还只有几栋高楼立在对岸。在零摄氏度以下的雨天,马克·吕布拍了近30分钟。对岸林立的高楼在云彩里若隐若现,名声大噪的陆家嘴已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之一。他的中国徒弟肖全注意到,“那双拿起盘子时一直抖的手,端起相机时却纹丝不动”。

  1957年新年第一天,一位33岁的男子迫不及待地登上从香港开往广州的火车。在这趟列车上,这位高鼻梁的法国人膝盖微曲,将镜头对准了一名中国妇女。竖幅黑白照片上,身穿长衫的妇女挽着发髻,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她歪着头、倚在座位上,露出一段光洁的小腿,神情疲惫,却安宁、平静。

  这是马克·吕布拍摄的第一张中国照片,外媒用“动乱中看见优雅的东方美”来形容图片呈现的内容。

  自新中国成立直到1964年中法建交,处在外交“冷战时期”的西方大国对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毫不知情”。马克·吕布采访周恩来时得知,1954年,时任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握周恩来伸出的手,因为他“不想握一只共产主义的手”。当时的中国在西方人的想象里“没有一点人的尊严,处在一种完全被抛弃的状态”。

  “而这张照片立即完全改变了这种印象”,让西方第一次通过“平视”的视角“看见了东方”。

  “一个西方人的镜头毫无外来者强行侵入之感,就像是国人的自我审视,充满东方智慧。”《人民摄影报》原总编辑司苏实这样评价,马克·吕布的照片没有窥探和俯视,而是通过平常人的视角,让“冷战阵营”看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中国。

  展览的房间是一种暗暗的、像泥土一样的红色。马克·吕布常用这种颜色来形容他往返22次的国家——“红色中国”。

  照片上这位个子高高、四肢瘦长的法国人,在61年前举着相机,从法兰西大陆启程,“我要远离欧式的思维习惯和文化,去探索广阔的东方。”他驾驶着一辆二手越野车高声宣告。

  此前,他凭借拍摄《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拿到进入玛格南图片社的通行证。这是一家在全球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摄影经纪公司。摄影师法兰克·霍瓦说,如果一个从火星来的人问20世纪的地球发生了什么,他会先给他看布列松的照片,紧接着“我会给他看马克·吕布的照片”。

  作为这家图片社的创始人,布列松曾“搭乘最后一班飞机”,于1948年新中国成立前拍摄过这片东方土地。他叮嘱前往东方的马克·吕布“尽可能多在中国停留,还没有人曾经好好地拍过平实的中国”。1956年年底,马克·吕布通过英籍华裔作家韩素音引荐给中国总理周恩来,辗转拿到特批的签证。韩素英为周恩来写过传记。红色中国的大门首次向一位西方摄影师敞开。改革开放前,他3次往返中国,东方画面通过他的镜头漂洋过海。

  在这位法国摄影师的取景框里,辽宁鞍山钢铁厂林立的烟囱咕咕冒着浓烟。几条破旧的渔船停靠在长江边,几米开外,武汉长江大桥正在施工。1957年,新中国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毛泽东举起一杯茅台酒招待波兰总理,在当时,他拍到了毛泽东脸上款待贵客的笑容。这一年的镜头中,还有北京美术学院的裸体模特。

  “到处都有一种尊严,取代了上世纪几乎整个民族的耻辱。”这位摄影师为他镜头里的中国配上这样的注解。

  此后,马克·吕布再次来到中国,拍下了“文革”前夕的学生,拍下了天安门前抗议美国对越军事行动的示威者,拍下了学生与农民集体劳动的场景等。

  他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声、《毛主席语录》的诵读声里“行走”“观察”“拍摄”。1971年,他的镜头对准一位穿着白衬衫、梳着麻花辫的上海芭蕾舞演员。“唯一的珠宝是左胸前红色的毛主席像章,唯一的课本是端端正正摆在桌上的《毛主席语录》”,这张照片在欧洲引起轰动。

  直到2010年,他还委托好友尚陆在上海寻找这位“优雅的女人”。“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文革’中,但这张恬静从容的中国面孔,传递出的完全不是西方想象中的天下大乱的感觉。”尚陆说。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矗起在深圳蛇口工业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马克·吕布再次进入中国时,人们传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他定格下身着中山装的邓小平凝视前方、迈过中南海大门的镜头。“三起三落的邓小平,正领导中国跨过一道门槛,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向西方这样描述他捕捉到的画面,“邓小平将与他的国家一道再次创造令人骄傲的历史。”

  1992年,88岁的邓小平开始他的南方之行,发表“南巡讲话”,中国加速。两年后,71岁的马克·吕布出现在深圳。


(责任编辑:每日一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