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这个深邃的创意性体现为既往风格化素材在“表意”逻辑统领下的创造性转换。比如京族舞蹈素材在《海的女儿》、苗族舞蹈素材在《苗家阿婆笑哈哈》、达斡尔族舞蹈素材在《丰收》中的创造性转换;而特别值得提及的是,黑龙江群艺馆运用拉丁舞素材表现的《红高粱》,安徽凤台运用花鼓灯素材表现的《八月桂花》,在表现民族气节、讴歌民族精神、塑造民族英雄方面获得极大成功。 第三,这个深邃的创意性在全面探索“舞蹈织体”的基础上,在人体动态的拟形造意上有较大突破。“织体”在音乐上指“声部的组合关系”,“舞蹈织体”是这一理念在舞蹈编创中的运用。这次决赛的作品对于这一编创理念的运用可谓十分娴熟,但又没有“为技术而技术”的状况。关于人体动态的拟形造意,在《海的女儿》《红高粱》《村里的画室》《红韵》中都有极佳的表现,最值得称道的是重庆铜梁由中学生演出的《龙把子》,这一作品完全甩开传统的舞龙道具,在纯粹人体动态的拟形造意中,让舞龙之人与人舞之龙融为一体,让“龙”的形态形似更神似、舞形更舞神…… 群众是舞蹈“双创”的重要推动力。舞蹈“双创”,指的是舞蹈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所以提出这个命题,一是因为群众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舞蹈创造新形象的基础;二是群众的喜闻乐见和差异审美是舞蹈形象构成丰富性的根源;三是群众对舞蹈活动的积极参与构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真实景观,他们在活动中的自我提升也构成了“以明德引领风尚”的真切效应。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每日一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