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挂图式导入。挂图包括利用地图等有关印刷的教学用图和老师自制的挂图等。其中地图性质的挂图还利于学生对有关内容的时空掌握。如一位语文老师在讲《三峡》时,上课开始时首先挂出一个绘有三峡地图,贴有三峡彩色照片的小黑板,然后指着地图说:三峡是我们祖国万里长江中游的一段,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 市的南津关,全长203公里。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接着又指着三峡的照片说:大家看这一幅由高空拍摄的三峡照片,两山壁相加,一流穿过,可真是山高峡窄,水深流急,好一派“万里磅礴一水通,惊涛轰鸣气势雄”的壮丽景象,好一幅优美雄奇的山水画卷。读一读《三峡》,可领略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得到“江山如此多娇”的美的享受。(板书标题) 4、电化渲染情景式导入。这是利用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渲染气氛,引入新课的方式。如教《长城》一文时,可先用幻灯放映长城的图片,同时伴放歌曲。学生看着雄伟壮丽、婉蜒盘旋的长城,听着《我的中国心》,在这种充满感染力的气氛中,不仅使学生爱国之心顿生,而且极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5、实物演示式导入。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就可让学生在长度不等的若干根小棍中任意取出三根,看能否组成三角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会发现,任取三根小棍,有时能组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老师可由此引出课题。 直观演示式导入重在激发学生对新课内容的兴趣,因此运用这种导入方式要注意:第一,实物、模型、幻灯、电视等的内容,必须与新课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并能为讲授新教材服务;第二,在观察中,老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学生学新课做好准备。第三,设计好演示程序,所用时间不要过长。第四,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掌握观察的方法。 9、设凝问难、制造悬念式 它是指教师上课伊始,教师有意围绕教学主题,设疑问难、制造悬念,从而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导入方法。它有意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疑问,摆在学生面前,又不直接说出答案,但设凝布阵要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做到有凝可设,自然合理,切不可为凝而设,故弄玄虚。例如,讲“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时,教师首先就热点问题设凝:“平时我们经常说‘社会主义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它有着无比的优越性’,那为什么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会解体呢? 原苏联、东欧的剧变还能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必然衰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历史发展的规律?”热门话题一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引起学生积极思索和热烈讨论,并渴望得到正确答案,这样就自然导入了新课。 再如,有位老师在讲“意识的能动作用”时就这样导入:“大家知道,一幢大楼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而这幢大楼的设计图是人脑思维的产物,是意识现象。根据前面学过的原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那么就应该先有大楼,后有设计图。但现实中却是先有设计图,而后按图纸施工建大楼。这不就违反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吗?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要知道其中的奥秘,就必须学习:意识的能动作用。”这样通过巧妙设疑难,抓住了学生的思维,是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常在章节教学之始,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本课学习目标、研究的主题。 例如,讲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时,教师一开始就用幻灯机打出一张精致的彩色邮票,票面正中是门捷列夫头像。并问:“这位大胡子学者是谁呢?”部分学生能认出这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通过强烈的光、色和生动的问话刺激学生。写出课题后,立刻提出三个思考题,引出本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达到向学生渗透本节课教学目的的作用。 (1)元素周期律是科学史上的偶然发现,还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2)元素周期律是门捷列夫的个人发现,还是科学家们前赴后继的探索结晶? (3)为什么称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而不是以其他人的命字命名? 课题就沿着这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展开。 又如,化学课开始学习《什么是化学键》时,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思考。人们已经发现和合成了几百万种,物质。为什么仅仅一百零几种元素的原子能够形成这么多形形色色的物质呢?原子是怎样互相结合的?为什么两个氢原能自动结合成氢分子,而两个氦原子不能结合在一起?为什么原子间按一定数目比相结合?原子结合成分子后。性质为什么与原来的差别很大?为弄清楚上述问题,首先,就要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原子在形成分子时的相互作用。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学生求知欲望倍增。 10、因势利导式 它是指教师上课时,就课前发生的情景,巧妙地结合教学内容,顺势开讲,恰当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带到学习新课知识上来的一种导课方式。如有位教师一次正要去上“正确认识自由和纪律的关系”的课,当他走到教室外边,看到教室里有很多同学围在一起,并听到他们在大声争吵:“我摔打喊叫管你什么事!”“你摔打喊叫声音很大,影响我做作业思考问题!”……恰当此时,上课铃声响,同学们一哄而散,各自落座,两位争吵的同学虽有怒气,却面带怯色,等待教师的发落。这时,这位教师面带笑容,一上讲台,开口就说:“同学们,今天我又发现了一个‘新大陆’,为我们学好这节课内容填补了一个空白。”学生一听,情绪一收拢,这位教师接着说:“这‘新大陆’就是刚才两位同学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个问题所包含道理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正确认识自由和纪律的关系。”这样一开讲,全班同学会心一笑,紧张的气氛随之而散,轻松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12、激趣导入 如老师在讲初一政治《生活需要友情》时我先出示第一张幻灯片(上面是一个人直走在一望无际、干枯的沙漠中),问学生:这是什么地方?它有哪些特点?适合人居住吗?然后出示第二张幻灯片(上面是沙漠中的一座城市),问这是什么景象?假如你生活在这样的一座城市中,生活中会有哪些情况发生?你愿在这样的城市中生活吗?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讨论,气氛热烈。教师小结:“得不到友情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学生就会带着强烈抗议的求知欲望了解友情是生活的必需,为学好这一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3、借用名言 “名言”是指人们所熟悉认同的留言哲语,含义深刻,具有振聋发馈的作用,如“失败乃成功之母”、“骄兵必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有的名言是出自名人之口、名人之文,如古代教育家孔子《论语》中的许多话,为人详熟,能够脱口而出。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君子言于义,小人言于利”等,韩愈《师说》中的首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杜甫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列宁“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变成了谬误”等等,举不胜举。也有的名言是经过客观实践的检验,为人们所称道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成语、俗语、谚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人为众,聚沙成金”、“心底无私天地宽”等。诸如此类的俗语、谚语、成语,各行各业都在频繁地使用。 借用这些名言,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导入,格外引人注目,新颖别致,能激发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例]《人类的知识宝库--图书馆》 师:大家知道英国有一位著名剧作家,叫莎士比亚,他有句名言:“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他还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个比喻是多么形象啊,大家也许还记得这样一句话吧,“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曾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 那么这些书藏于何处呢,到哪里去读书呢? 生:图书馆! 师:对,图书馆,那是书籍的海洋,知识的宝库。伟人、大学问家都是和图书馆密不可分的。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读书时,座位下的地面磨出了一道沟。毛泽东青少年时代在长沙时总是第一个进图书馆,最后一个离馆。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与图书馆也有许多佳话。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人类的知识宝库--图书馆》一文。 [点评] 作家、学问家、伟人……他们的成功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大量地接受前人文化遗产,大量地读书以充实头脑。因此对书籍的存放场所图书馆有特殊感情。鉴于他们的深刻体会,他们说了一些关于书籍的至理名言。这些“名言”鼓舞指导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有的青年学生把它作为座右铭,当成律条、训言,牢记于心,实践于行。教师用这些名言导入,无疑能够加深学生认识,使学生意识到图书馆是营养之地,发展之地,成才之地,确实是宝库。使学生认识到要做一只勤劳的蜜蜂,为人民酿出蜜来,就得到万花丛中,到图书馆吸取大量知识。 14.学生演小品导入。 如,我在讲初三政治《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一框时,让几名学生演示小品:第一次,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两个氏族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获胜的一方对如何处置俘虏的讨论和最终决定;第二次,在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些剩余的情况下,在战争中获胜者一方处置俘虏的讨论及决定。通过表演,尤其是其中的讨论,让学生归纳出一个道理:阶级的出现与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引入课题,教师讲授。 15.幻灯激趣导入。 如,讲初一政治《生活需要友情》时我先出示第一张幻灯片(上面是一个人直走在一望无际、干枯的沙漠中),问学生:这是什么地方?它有哪些特点?适合人居住吗?然后出示第二张幻灯片(上面是沙漠中的一座城市),问这是什么景象?假如你生活在这样的一座城市中,生活中会有哪些情况发生?你愿在这样的城市中生活吗?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讨论,气氛热烈。教师小结:“得不到友情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学生就会带着强烈抗议的求知欲望了解友情是生活的必需,为学好这一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6、直观导入 这种导入方法是在讲授新课题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电视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再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学生为解决直观感知中带来的疑问.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要求。采用这种方法需注意以下两点: (1)实物、模型、幻灯、电视等的内容必须与新教材有密切的联系。 (2)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以指明学生观察中的思考方向,促进他们的思维,为学习新教材做好准备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植物学“种子的结构”的时候,她先请同学们辨认几种植物的种子。接着她说:“世界上绿色开花植物有20多万种,多数部层由种于发育而在来的。现我们看到的只是几种,非洲东部塞舌尔有一种复椰子树,一个种子的直径有50厘米,重达15公斤,可算是世界上最大的种子;还有~种叫斑叶兰的植物,它的种子一亿粒才重50克,可算是世界上最小的种子。尽管这些种子的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把它们种在适宜的环境里,都能长成一棵新的植物体。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它们的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观察常见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来学习种子的结构(板书课题)。” 无论采用哪种具体方式,都要注意三个问题: 1、搭桥铺路、巧设契机。 复习、练习、提问等都只是手段,一方面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另一方面在复习的过程中又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使学生思维暂时出现困惑或受到阻碍,要根据当前所学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处编排习题、提问,使之与新的知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并把握好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支点”,从复习到授新课过渡得连贯自然;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造成传授新知的契机。 2、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而联结点的确定又建立在对教材认真分析和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教学过程中,一般来说,新知识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发展与延伸,学生是从旧知识中起步迈向新知识的掌握。老师要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要提示学生或明确告诉学生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支点”,引导他们思考,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精心设计,导入新课。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旧知识不旧,新知识不难,建立起新旧的联系,明确学习的思路,增强学习的信心。 3、因课施教,方式多样。 学科不同、内容不同,衔接方式也应有所变化。如音乐、美术、体育一般多采用练习、演示的方式,先让学生练习一下上节课的动作或技巧,看其是否掌握和熟练,再进行矫正和指导,然后传授新的内容。而语文、政治、历史、哲学、外语等课则常借助提问、讲述、引证来进行。物理、化学、数学则以练习、实验、演示为主,或复习、巩固、印证前面所学的知识,或以此为基础展示新的矛盾和问题,让学生思考。 总之,巧妙的开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环节。只要我们细心推敲、善于总结,定会使每节课都必须能引人入胜,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导入时,恰如其分地运用名言,使语言铿锵有力,胜似许多散言碎语,如胸有成竹、点石成金、画龙点睛等都涵蕴着古代一段故事,能够展开学生已知的想像空间。有些俗语、谚语还能起到“幽默”的作用。如讲授《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时,导语可讲“目前有些干部忘记了艰苦奋斗,有这样两句话,‘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这两句新编俗语说明了什么呢?“小酒”之前加“革命”二字可谓幽默风趣。这样导入,吸引在先,魅力无穷。
(责任编辑:每日一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