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笑话大全

当前位置: 1234笑话大全 > 经典语录 >

袁隆平的故事

时间:2020-07-31 18:27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每日一笑 点击:
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一): 一位坦诚和直率的科学家 2004年10月的一天下午,袁隆平应邀为依阿华州大学师生做了题为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的报告。经久

袁隆平的故事

  袁隆平的故事(一):

  一位坦诚和直率的科学家

  2004年10月的一天下午,袁隆平应邀为依阿华州大学师生做了题为“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的报告。经久不息的掌声过后,依阿华州大学校长请学生们提问。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问道:“我们虽然身在国外,但经常关心国内的新闻,早就欣闻您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明白您的一些背景材料。我们想明白,您从小就喜欢农业吗”[由整理]

  袁隆平笑吟吟地答道:“小时候,我很贪玩,有很多兴趣爱好。我读书,对感兴趣的课程,就认真听讲,而且考试得高分;对不感兴趣的课程,只求三分好,能及格就行了。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的鉴定是--爱好:自由;特长:散慢。自由散慢,我就这么一个人。至于学农,起缘于一次偶然的机遇。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很漂亮。那时,我看了正在上演的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窗子外边就是葡萄什么的,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确实是田园美,就想长大后学农了。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

  台下一阵大笑,为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坦诚和直率而叫好。他对自己性格中的优点和缺点不加掩饰,让中外大学生们愈加觉得他可敬、可亲,完全真实地展现了这位科学家伟大和平凡的完美统一。

  就这样,他的学术报告在简单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

  袁隆平的故事(二):

  “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

  在袁隆平连连获奖载誉归来后,有媒体的记者采访他时问道:“对于您的贡献,您自己作何评价”

  他平静地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我们中国的荣誉,我只是一个学科带头人,一名代表。我讲一个故事:1997年8月,我去墨西哥参加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的国际讨论会,并被授予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这次会议有60多个国家的600多位科学家参加,其中12位是中国人。我因为签证的关系,迟去了两天,在举行仪式的头一天下午才到。我到了后,那12个中国人喜出望外,说,袁老师你最之后了,我们急死了,你来了之后,我们的地位就提高了。因为在5名被授予先驱科学家称号的人之中,其余4名都是美国人。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

  袁隆平的故事(三):

  骑摩托车去实验田

  袁隆平手里掌握着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他的生活却极其简朴。

  长年养成的习惯,他喜欢去田垄,一有时间就到实验田去观察,去呼吸田野的气息。如果说事业的成功给他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的话,那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到实验田去的交通工具,由原先的自行车改成了摩托车。他觉得这玩意儿轻便、快捷。没料到,玩摩托车、飙车成为他人生的一大乐趣。

  田里的秧苗分蔸了,抽穗了,扬花了,结实了……他跨上摩托车,一溜烟蹿上马路,拐入小径,溜上田埂,矫健的身影闪动在片片绿意葱茏或金黄灿烂的稻田里。十多年来,他先后换过八九辆不同品牌的摩托车。如今,虽已70余岁高龄,他还是经常骑着摩托车在田间转。

  2001年底,在朋友们的劝说下,袁隆平买了一辆赛欧牌家用汽车。朋友对他说,骑摩托车是“肉包铁”,开汽车是“铁包肉”,还是开汽车安全一些。他兴致勃勃地学起开车来,感觉还不错。有时,他把汽车开到了田边。他还笑着说,要去考一个驾驶证哩。

  袁隆平的故事(四):

  给一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回信

  作为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袁隆平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许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的来信,信中除了表达对他的崇敬以外,还道出了这位小朋友对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读着小朋友真挚的来信,袁隆平深受感动,立即铺开纸,拿起笔,动情地题写道:

  “……生活是完美的,我们这个世界是完美的,而且会越来越完美。你虽然看不见,但你的心能感受到,周围的爷爷、伯伯、叔叔们都在关心你,帮忙你。你是一个有志气有理想的孩子,好好用功读书,将来长大了,必须会有比别人更加光明的前途。不知你听过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没有,这位大作曲家虽然双目失明,却从小发奋图强,在钢琴的键盘里创作了美妙的乐章,让音乐伴随着人类走向史诗般如痴如醉的境界,努力吧,孩子,你虽为盲童,但前途光明……”

  看得出来,袁隆平回这封信是充满着真切的情感的,对于一个素昧平生而来自远方的信,袁隆平尚且能够认真对待,并动之以情,情真意切地亲笔回信,从中,我们不难读懂这位科学家的心地是何等的善良,社会职责感是何等的强烈,情操和人格是何等的美丽。

  袁隆平的故事(五):

  “对钱不能看得太重”

  在一些人眼里,似乎袁隆平很有钱,但他是一位拿国家俸禄的科学家,每个月的全部收入连工资和补贴加起来,总共4000多元钱的样貌。他乐呵呵地说,这些收入不低了,够我花的了,所以,他几乎将在国际上获得的所有大奖的奖金都捐赠给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以表彰和扶掖对农业科研有贡献的人。此外,他还出资捐助过教育事业。

  他对于金钱的观点,一是不吝啬,二是不奢侈。在袁隆平看来,金钱的多少,无非是一个数字,他说:“钱是要有的,要生活,要生存,没有钱,饭都吃不上,是不能生存的。但钱够一般日常生活开销,再小有积蓄就行了,对钱不能看得太重。”倘若对钱看得太重,被金钱蒙住了眼睛,就容易迷失自我,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漠不关心的自私的人,人要是成了金钱的奴隶,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呀。

  对人生,对金钱,对地位,乃至对家庭,袁隆平悟得很透彻明了,他向来对自己很“小气”,对别人却有一份古道热肠,侠义肝胆,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他都会尽全力帮忙他人。他是博士生导师,带过许多博士生,其中有一个是从农村来的,家里生活较困难,有一次,这位学生打电话给他,说是父亲病重住院,急需用钱,他十分同情,从自己的工资收入中给那个学生寄去了两千块钱。

  袁隆平的故事(六):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隆平的5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这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他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对试验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细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不仅仅论证“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而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长势,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现象,试验结果使他确信,搞杂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

  但是,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这是一个难解的世界难题。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国,“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必须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文中还预言,透过进一步选育,能够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持续系(使后代持续雄性不育的性状)和恢复系(恢复雄性可育潜力),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将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这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被一些同行们认为是“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

  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超多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超多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10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群众交口称赞靠两“平”解决了吃饭问题,一靠党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杂交稻,人们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里话。

  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80年代初期,应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饥饿问题。

  1985年,袁隆平以强烈的职责感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提出了选育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四个途径,其中花力气最大的是培育核质杂种。但是多年的育种实践,却没有产生出贴合生产要求的组合。他便果断迅速地从核质杂种研究中跳了出来,向新的期望更大的研究领域去探索。

  袁隆平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20年“三系杂交稻”育种经验,以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育种材料,于1987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设想了杂交水稻的二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在袁隆平的战略思想指引下,继湖北石明松1973年在晚粳农垦58自然群体中发现一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后,1987年7月16日,李必湖的助手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到达了100%,不育期在安江稳定50天以上,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

  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关于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的进展,也使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满必胜信心。

  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袁隆平近年来,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讲学、传授技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等国际性学术活动19次。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里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杂交水稻研究事业方兴未艾,正朝着袁隆平新的战略设想的方向迅猛发展!

  袁隆平的故事(七):

  农民的“米菩萨”

  出生在1960年的曹宏球,是湖南郴州市北湖区华塘镇塔水村农民,因为出生在粮食大饥荒的年代,小时候吃了不少苦。自从改革开放的春风拂暖大地,脑子活络的曹宏球率先在村里种起了杂交水稻,他家职责田的粮食产量,年年都有好收成。此外,他种的蔬菜瓜果也比别人好,还培育出无籽苦瓜新品种。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将田里的活交给妻子打理,他则改行专门养蜂,口袋渐渐鼓了起来,不久就被郴州地委表彰为科技致富典型人物。

  他对袁隆平心怀感激和敬重,萌生了自费为袁隆平雕塑一尊汉白玉塑像的念头。为了弄到袁隆平的照片,他给袁隆平写了一封信,收到曹宏球情深意切的信后,袁隆平请同事回了封信。袁隆平在回信中说,“你和广大农民的心愿,在我看来,比诺贝尔奖还更荣耀。你们的这份情我就领了,但我为人民为国家做一点贡献是就应的……因此,请你千万不要把钱浪费在为我塑什么石雕像上,我实在受不起你的这种厚爱。请你尊重我的意见,并恕我不给你寄照片。”

  之后,曹宏球为了表示对这位“米菩萨”的崇敬之情,他自己拿出五万元的积蓄,请人为袁隆平雕塑了一尊真人大小的汉白玉雕像。在竣工时乡亲们放鞭炮,扭秧歌,还在雕像前供上象征长寿与祝福的寿桃果品。在乡亲们眼中,袁隆平是恩泽乡里的米菩萨。袁隆平听闻之后很不高兴。但之后听说曹宏球家因为自然灾害而陷入困境时,袁隆平赶紧让人给他送去了两万元钱。而因为日晒雨淋,曹宏球无力维护雕像,这位老实的农民只好又跑来长沙,期望袁隆平能资助一下,但这回他却碰壁了,袁隆平听说是要钱维护雕像,他坚决不同意给一分钱。

  袁隆平的故事(八):

  花钱“抠门”

  2001年12月初的一天,袁隆平刚结束对委内瑞拉的应邀考察,就乘飞机直抵香港,出席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理学博士的仪式。平时穿着极随便的他根本没带领带,为了出席正规场合穿西装配领带,他就和同行的人上街买领带,同伴都劝他买条金利来领带,他嫌贵,不肯买,拉着同伴到地摊上去,买了一条花100元港币能买到6条的领带。他拿过领带,在胸口上比试着,笑笑说:

  “蛮漂亮嘛,怎样样,精神吧,这叫价廉物美,比名牌差不到哪里去,来来,你们都来买……”

  “不买,不买,袁老师,你当然,身份不一样,再差的东西穿到你身上,都成了名牌,我们不行啦,要靠名牌撑门面。”

  见同伴都不愿买,他只好自己买了几条,调侃道:“哦,我晓得了,你们不买是舍不得掏钱,我老袁大方得很,见人白送一条,怎样”

  当时,袁隆平的三儿子和三媳妇正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听说此事后特意上街买了条金利来领带,晚上到老爸下榻的宾馆给他系上,嘱咐老爸明天出席仪式时,系他们买的这条,但第二天,他还是系上了自己在地摊上买的那条,到香港中文大学去了。事后,他将儿媳买的那条领带留给了儿子。

  或许有人会说,花自己的钱,当然心痛啦,花公家的钱,就不一样。此言差矣!就应说,他花公家的钱,比花自己的钱更“抠门”。他是全国政协常委,2006年2月25日,他乘飞机到北京去开3月3日召开的每年一度的“两会”,出发前,他就“沉下”脸交代买机票的人:

  “别买头等舱,就买经济舱,就是买了头等舱,你也得去退掉。”

  原先,有一次买机票的同志思考他工作连轴转了几天,为了让他在飞机上休息得舒适一点,就买了头等舱。登机前,他才发现是头等舱,硬逼着送行的秘书退掉头等舱,换了经济舱。上机后,头等舱里空着位置,加上空姐熟悉他,尊敬他,请了他几次去头等舱,既然不花钱,他就去了头等舱。事后,身边的同事笑他专坐不花钱的头等舱,他说,空着也是空着,浪费资源可惜。

  袁隆平这位“中心”主任坐飞机花钱“抠门”,审批费用更“抠门”。当初,“中心”建好分子实验楼装修铺地砖时,经办人递交给他一份购物清单,他一看,一块600x600的地砖单价50元,嫌太贵,便仔细询问怎样回事,经办人回答说,分子实验楼搞实验时经常用化学溶液,而这种地砖防酸、碱,防腐蚀,防滑,材料不一样,所以价钱就贵。袁隆平这才同意购买。

  袁隆平的故事(九):

  中国最富有的“赤贫者”

  跟袁隆平很亲近的人说,袁隆平穿着很随便,一点也不讲究。

  有一段时间,他的购物欲十分强烈,每到星期五下午,就要到商场去购物。可他有一个“怪癖”,专挑便宜货买,价钱高的东西他不感兴趣。有一天,他与夫人邓哲逛商场,看到货柜里有打折到10块钱一件的衬衫,他说,太便宜了,加2块吧,12块一件。售货员笑着说,你这位同志真怪,人家买东西讨价还价,你却往上加,不可理喻,不可理喻。他以笑作答,一口气买了10多件,“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他对夫人笑笑说。深知他生活习性的邓哲不多说什么,只报以莞尔一笑。

  他穿的最贵的西装,不会超过800元;他买皮鞋不会超过200块钱,什么意大利的“老人头”、“鳄鱼”牌等大牌服饰,他觉得这些昂贵的“奢侈品”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但是,中国颇具权威的评估机构报告称,袁隆平的身价为一千多亿。如此看来,就个人的物质财富而言,除了他脑袋里的智慧和知识值钱,袁隆平确实是中国最富有的“赤贫者”了。

  然而这位最富有的“赤贫者”对自己清心寡欲,却对社会极慷慨、极具忧患意识,至今,他将所获的12.5万美元世界粮食奖的奖金,捐赠给了由他发起成立的科技奖励基金会,以扶掖新人……

  袁隆平的故事(十):

  “装修要花钱,何必浪费呢”

  由于工作需要,院里几次决定给袁老师换大一点的办公室,再装修一下,但袁老师不同意,说:“这间办公室蛮好嘛,我都习惯了,有感情了,再说,装修要花钱,何必浪费呢。”大家拗但是他,只好算啦。袁隆平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手里每年掌握着几千万元的经费。按理说,像他这样的身份,弄一间大一点装修得像样一点的办公室于公于私都在情理之中,但他就是不同意,让人在当初的不理解之后,幡然顿悟,这就是袁隆平的本色,“梅花本高洁,香自苦寒来”。

  袁隆平的故事(十一):

  袁隆平励志故事篇

  1949年8月,19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他决定离开南京,励志回重庆去读农学院。到了西南农学院,他更是过得自在,期间只有一次辉煌:救过一个人。他编的考分歌谣在班上流传:"三分好,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

  1953年8月毕业,全班同学都被分到了全国各地,最远的是到新疆去研究哈密瓜。袁隆平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就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一路颠簸,到了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外的安江农校。

  这一呆,就是16年。

  这个从大城市来的年轻老师上的课让学生喜欢。"他上课上得好,下课还跟学生玩,"当年的学生回忆说,"他不讲究那么多,黑板写满了,他把手一缩,抓起袖子就擦。"

  试验逃过劫难

  1960年7月,袁隆平以前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能够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文化大革命"停刊前的最后一期。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从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又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等到第二年6月,他又被派往100公里外的溆浦县低庄煤矿"宣传毛泽东思想"。两个月后,因为两个助手写信向上面反映,引起省科委和农业厅重视,专门成立了一个科研协作组,才把他调往长沙工作。

  开放的科研

  从这年10月,袁隆平他们开始到气候炎热的云南和海南去南繁。

  遍寻资料,他发现海南的野生稻资源最多,所以,1970年秋天,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又到了海南岛崖县的南红农场。

  这时候刚好《人民日报》发表《农业学大寨》评论,之后袁隆平得意地说,"在外面搞科研,成了“逍遥派”,两头都不管。"

  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上了袁隆平的课,就意识到农场附近的"假禾",很可能就是他们要找的野生稻。它们一大丛匍匐着,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看起来就像野草。他约了袁老师的助手李必湖一齐去辨认,然后挖回了一兜雄花异常、花药细瘦没开裂的稻穗。

  这株被取名"野败"的野生稻之后成了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又组织了一个全国性协作组。3月下旬,全国18个科研单位的一百多名农业科技人员都来到了南红农场。

  此时"野败"的杂交第一代正在抽穗,还没有人明白其科研价值,但袁隆乎却毫无保留,把"野败"材料分送给大家做实验。

  "他这个人做什么都很坦荡,最恨那种保守、自私的做法,"湖南农学院教师罗孝和也是1970年才进入这个科研小组的,他发现,袁隆平从来不搞"山头","只要表现出对课题感兴趣,他就欢迎,给外单位的讲课也一点都不保留"。

  人多力量大,很快,在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上万次回交转育后,结果,湖南组和江西组、福建组都培育出了几个优良的不育系和持续系。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经试验种植,两季水稻产量都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

  随后,他又设计了父本与母本分垄间种的栽培模式,还创造出用竹竿"赶花粉"的土办法,将种子产量从亩产5。5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

  1976年是很个性的一年。稻田边的广播里,不时播出周恩来逝世、唐山大地震、毛泽东逝世等大事件。稻田里面,稀稀疏疏的杂交水稻却长出了粗壮饱满的颗粒。这年,全国大面积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热吭20%以上_。

  杂交稻面积开始急速推广,到1998年,全国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种杂交稻。

  等到1981年6月,推了一个光溜溜的小平头的袁隆平上了北京,领了我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

  袁隆平的故事(十二):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说他会有这天的成就是偶然!下面我们一齐来看看关于他的故事吧!

  曾有不少人问过袁隆平:此刻大家称您为“杂交水稻之父”,当初,您为什么学农,为什么走上研究杂交水稻这条路的呢

  袁隆平回答:“学农缘于一次偶然:小学一年级时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也很漂亮;正好那时,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上演,影片里有一个镜头,窗外就是葡萄什么的,这些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田园确实太美了,就想长大后学农,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其率真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和笑声。

  袁隆平

  因为儿时的这个愿望,高中毕业后,袁隆平考上了重庆相辉学院(后改名为西南农学院)。1953年,袁隆平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成了一名教师。

  因为这个偶然的选取,至今,袁隆平已在田间忘情忙碌了50多载了。

  袁隆平的故事(十三):

  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

  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潜力。

  有一次,老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就应能够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但是老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他自己想不出来,老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袁隆平的故事(十四):

  担任小报的顾问

  2001年8月21日下午,《致富快报》的记者走进了袁隆平的办公室。袁隆平热情地招呼记者坐在沙发上,请秘书给来访者泡茶,又递上香烟。他明白来访者是江西老乡,又是为“三农”服务的一份实用性很强的报纸的新闻工作者,向农民传播党的各种惠农政策,带给信息和可操作的技术,方向很对头,农民朋友喜欢,长期坚持下去,报纸就有生命力。

  他说:眼下农民朋友的生活不是很富裕,相当一部分农民朋友渴望着脱贫致富而又一时找不到门路,你们这些高参肩上的担子不轻啊。听说《致富快报》全年定价不到50元钱,一天不到一包“梅雀”牌香烟钱。我看农民朋友是订得起的。你们的报纸是办给“穷人”看的,是办给弱势群体看的,所以注定你们也是“穷人”。也是媒体中的弱势群体,现阶段,这是正常的,又不很正常。依我看,不能小瞧“穷人”,毛主席有一句至理名言:“卑贱者最聪明”,因为“富人”、城里人是靠数亿“穷人”养活的……

  当他明白记者代表报社大热天远道而来恳请他担任报纸的顾问,以及请他题词时,他爽快答应了:“好。我反正有60多个头衔了,多一个无妨。但是头衔太多了,好累,反而成了包袱。但你们的报纸是办给农民朋友看的,我愿意当这个没有级别的顾问。”

  然后,他伏在办公桌上,颇认真地在白纸上写下“祝农民朋友早日致富”和“祝《致富快报》越办越好”两幅题词。

  尔后,经记者请求,袁隆平和来访者在办公楼前的台阶上合影留念。

  一位享誉中外的大科学家,多次请辞和推掉了许多声名显赫的头衔,偏偏欣然担任一张不起眼的小报的顾问,这段佳话很快被传为美谈。

  袁隆平的故事(十五):

  自在随意的老头

  此刻,他的办公室里面已经摆满了各种奖牌和证书。但老头子还是坚持在第一线做科研。每年一到冬天,他都要到三亚基地去。

  有次他爬田埂,旁边人想扶他一把,被他一下挡开了,"你以为我老了啊,我蹿田埂比你年轻人还快当!"

  成名成家的袁隆平好像仍然喜欢自在随意的生活。

  他偶尔出差逛街,看到便宜衣服,就先在自己身上比试一下,然后又在助手身上比试一下,买上一大堆,回来就人人都发一件。有次到香港中文大学去作报告,他就扎了条刚在街边用10元钱买的领带。

  1998年,湖南一个事务所评定"袁隆平品牌"价值一千亿元,杨澜到海南去采访他:"您回家跟自己的太太谈论这件事的时候,她有什么看法"

  结果,他的回答是,"从来没有谈。"他之后跟助手说,"我就是个过路财神。"还在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给他1。5万美元奖金,他全部拿出来,设立了一个杂交水稻基金,专门奖励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他经常跟人说起他以前做过两次的梦: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梁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玉米一样大,他和助手们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凉。

  刚开始,周围人呵呵的笑,时间长了,才发现他满脑壳就惦记这个事情。他把身边英语好的年轻助手都尽量送出国去深造,为的是他的第二个理想:要让杂交水稻推广出去,"造福全世界"。

  他的助手廖伏明感慨说,"袁老师又有追求又能自在,是个幸福的人。"

 

如花美眷

  何勇当上33岁就当上了这个县级人民医院的院长,在当时,也算是轰动了,有的说这小子真走运,也有的说这小子年轻有为。当然,何勇心里是明白的,这得感谢他的妻子肖露露,若没有她那个卫生局局长的大伯,累死他也熬不到那个位置。当然了,这层关系,明白的人没几个。

  何勇是在上学时候就被肖露露盯上的,当时他是学霸,她是学渣,在学校的文艺社团认识的,他歌唱的个性好,被称为情歌王子,她呢,舞跳的个性好,因为五岁开始学的舞蹈,对芭蕾和民族舞都精通。

  开始,也只是认识。[由整理]

  肖露露喜欢何勇,很多人都看得出来。

  她也不掩饰,喜欢就是喜欢了,男未婚女未嫁有何不可?

  倒是何勇,涨红了脸,不好意思起来。

  也没有明确的谁追谁,就那么自然地走在了一齐。

  牵手,拥抱,接吻,上床,直到之后的结婚,一切顺理成章。

  然后是回到肖露露的家乡,参加考试,然后上班,何勇在县医院,肖露露去了一家社区医院。

  何勇家是在一个偏远的农村,有三间房,家里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他还有个哥哥,生下来眼睛就看不见,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民,家里还养了两头猪,一头留着过年杀了招待亲朋好友,一头留着卖了换钱。父亲就帮人做一些零工,母亲在家里养着那两头猪,照顾着他的哥哥,还养了十几只小鸡,鸡生了蛋拿去卖钱。家里边也就只有微博的收入,省吃俭用仍然捉襟见肘。

  好在肖露露看上的是何勇的人,至于他的家境如何,这没关系,肖露露是家里只有两个女儿,她是小的,她还有个姐姐,嫁了个富商,移居国外了。父亲经营着一家公司,母亲是人民教师退休,所以,家境也算殷实。

  打一开始,何勇家就没拿过什么钱给肖露露,连彩礼钱都免了,肖露露家也不是没有微词,但是自己女儿看上的人,两人又已同居了好几年,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好这样了,好在何勇一表人才,他本人还是没有什么瑕疵,也就作罢,所以他们俩的婚事很顺利地进行着。

  结婚后,何勇的工资每月上交百分之六十给肖露露,他说余下的留着自己日常花销,肖露露没有反对,在钱上面,她一向没有概念,他给多少,她真不在意,她也明白,他留下的那些,基本上是拿去贴补他父母的家用了,因为她直到他有多节省。

  肖露露挺好看,当初追她的人也不少,但是不明白为什么,她就是喜欢何勇,喜欢到无法收拾,喜欢到非他不可,喜欢到没他不行。在她眼里,他不是男人,他是男神,他哪哪都好,无论是他挺拔的鼻梁,还是他乌黑的眼睛,或者他宽阔的额头,还有他结实的臂膀。一米七的肖露露因为瘦,在一米八二的何勇面前愣是有着几分小鸟依人的感觉。

  常常,她会拖着何勇的下巴,说,你怎样能长得这么好看?你这张脸,简直迷死人了你知不明白?即使他们已经在一齐好几年了,她还是花痴一样地看着他,喜欢得不得了。

  何勇就笑,说你个小花痴。

  肖露露感觉很知足,人生得意,生得漂亮,家境不赖,又得如意郎君,天呐,要不要这么完美。她常常陷入这样的自恋,她感激老天的安排,她觉得老天对她真好。

  接下来,还缺个孩子,对孩子,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这个家,就完美了。

  仍然很顺利,她怀孕了,一切正常。

  他每一天对她嘘寒问暖事必躬亲,照顾得无微不至,她孕吐,他心疼,她上班,他接送。

  十个月的时间在他的静心呵护下很快到来了,肖露露是觉得很快,因为自从有了他的日子,每一天都很完美,日子过的飞快,什么时光飞逝岁月如梭的话,她觉得都能够用上。真的,就是在一齐的日子过的真的太快。

  剖宫产的,一个小女孩,个性白,像洋娃娃一样完美的小女孩,肖露露说,不对啊,不都说新生儿个性丑么?怎样我家女儿生下来就漂亮?周围人就笑,你看看你们两口子,多好的基因啊,也难怪这孩子生下来就这么好看。

  自打生下这孩子,肖露露脸上孕期长的斑就没消过,为此,肖露露有些难过,常常,脾气就变得没那么好,还总是疑神疑鬼。说何勇你怎样那么晚回来?是不是陪别的女人吃饭啊?是不是嫌弃我变丑啦?

  何勇只得一遍一遍地安慰她,肖露露觉得自己得了产后抑郁,变得不像自己,从前那个快乐的肖露露不见了,她也厌恶自己,但是就是控制不住。

  开始时候还只是吵何勇几句,之后就开始摔东西,开始破口大骂。

  何勇并不还口,默默地搬到另一个房间,他说明天还有手术,务必保证睡眠。

  一年后,肖露露的产后抑郁渐渐好了,因为重新上班,工作总是会让人暂时忘却烦恼,肖露露觉得这一年真的很漫长,她控制不了自己,她觉得言不由衷,她更心疼何勇,他从未指责她,她为自己遇上这样的好男人而欣慰。

  所以,当何勇当上院长,肖露露比何勇自己还高兴,她觉得自豪,那是她的男人,她自己选的男人,看,他没有让人失望。

  是的,结婚的一切费用都是肖露露家出的,婚礼的花销,新房,车。如今,何勇的成绩,让肖露露觉得,在自己家人面前,也有了面子,看这男人真不是吃软饭的,他只是起点比别人低,他只是没有物质,其余,都不差。

  孩子已经上了幼儿园,个性乖巧的一个小女孩。肖露露再一次觉得命运待她不薄。

  所以,她这样小富即安的人,真的就知足了。所以,她懒得去考什么职称,挺好的,还折腾什么?他的,不就是她的?

  当然,听说那件事的时候,她还是震惊了一下,虽然她也常常开导别人说,这世界已经这么乱了,谁能一点错不犯呢?男人是能够身心分离的,只要他心还在这个家,问题就不大。

  但是这话,安慰别人行,安慰自己根本不行,她发现,这人啊,事不到自己头上,永远是没有感同身受这一说的。

  听说,那是个刚刚毕业的小护士。听说,对方水灵得像一朵能掐出水的花骨朵。

  她心里骂着,何勇,你个王八蛋。

  但是,转瞬,她又安慰自己,不可能,何勇对自己那么好,他怎样可能?就算全世界的男人都学坏了,她家何勇也不会。

  不管怎样想,她都开始坐立不安了。这些年,她从未担心过的问题,还是降临了,怎样办?怎样办?

  她不能去跟父母讲,他们年纪大,受不了。她不能跟姐姐讲,姐姐远在国外,听了也只是担心根本帮不上什么忙。

  想来想去,她觉得,不能说,先按兵不动,以不变应万变。

  何勇回家,她盯着他观察,并无可疑。

  有时候,她会偷偷尾随何勇,仍然未见异常。

  但是她却睡不好觉了,上班也心不在焉,照顾孩子也不那么上心了。

  何勇问她,你怎样了?

  她说没什么,可能是年龄大了,睡眠质量下降了吧。

  他说,要不你去医院找个大夫看看吧?

  她说不用,我自己慢慢调节就好了。

  他仍旧按时上班,按时下班。

  她找不到任何关于他出轨的证据,她要疯了她觉得。

  就在她一筹莫展几近崩溃的时候,那个女孩主动约了她,在一家咖啡厅。

  她明白,该来的,躲不掉。

  她看见了她,确实又年轻又好看,再对照自己,不年轻了,脸色是黄的,还有斑。

  女孩到底是年轻,有着初生牛犊的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她开门见山地告诉她,嫂子,相信你也听说了,我就是何院长外面的那个人,何院长他喜欢我,他说只有在我身边,他才是最真实的他,他个性爱我,他说将来他会娶我。

  明明心已经在颤抖,肖露露听见自己还是很沉着地像电视剧里处乱不惊的原配那样,是么?他要娶你,你找他去,找我做什么?

  嫂子,你说你的婚姻已经不幸福了,你何必抱着这残缺的婚姻呢?

  呵呵,幸福或者不幸福是我的事,不劳你操心。没别的事,我先走了,对了,账我来结,你一个刚上班的小孩,工资就应也没多少。

  说着,她结了账走出去,没再看那女孩一眼,如果她跟何勇不是那样的关系,她还真愿意看她几眼,她是真的好看。

  回到家,她瘫倒在床上,她不敢相信她的婚姻已经这样了,像很多家庭一样也遭遇了出轨,她的信念轰然倒塌,她甚至,连爬起来吃饭的力气都没有,女儿她打电话让母亲帮忙接到家里。

  她不明白该怎样办?但是,这个男人,她真的不想扔啊,即便明白他背叛了她,即便明白他跟别人也做了他们才会做的事,她还是不舍得。

  所以这件事,她不能跟任何人说。

  打定主意,她起来,重新梳了头发,又重新化了妆。

  她要去接何勇下班。

  每一天,她会按时在何勇的办公室等他,然后跟他一齐回家。

  何勇说,你怎样了?老夫老妻了还这么腻味啊?

  她说,是啊,一会儿不见我都想你。

  他搂过她的肩膀,她笑盈盈地看他。

  那幅画面多熟悉,像许多年前的日子里,他们,也是如此。

  她学着做他爱吃的饭菜,帮他夹菜,抱着他撒娇。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别人都说,你看人家何勇和肖露露,结婚十年了还像新婚。

  她笑笑,他也笑笑。

  二胎政策放开了。

  她说,我们再要个孩子吧?

  他问,为什么呀?

  她说,我觉得一个孩子太孤单了,或许,再生是个儿子呢?你父母不是个性想要个孙子么?

  这句话说中了他的软肋。

  也刚有这政策。

  一年后,他们的儿子降生了。她笑,还真是心想事成。

  他乐得合不拢嘴,骨子里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重男轻女,这个儿子,他稀罕得不得了,真是含在嘴里都怕化了。

  他的应酬变得少起来,有了时间,就在家陪着儿子,他的儿子。

  从此,再没听过他的绯闻。

  一家四口,走在夕阳下,成了一道风景。

 

听老兵讲故事

  文/安鹏斌

  借此八一建军节和中印对峙之际,我想讲一讲一个老兵的故事,他出生于1938年8月,1960年时年22岁参军,参军后一向在西藏军区11师步兵1团5连当运输兵,在60年前的青藏线当运输兵,往返于唐古拉山口格尔木至拉萨之间,1962年9月中印爆发冲突,22岁的他是主动第一批上前线的战士,战争中他多次负伤,自己受伤的同时还不忘给别的战友输血,在当年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决策指挥下解放军战士几乎打到印度首都新德里,最终印度大败,解放军最终歼敌无数俘虏三千多人大胜而归,战争结束后这位老兵又主动请缨去给俘虏的印度军人做思想工作,之后这位老兵因为表现良好两次荣立三等功,在当兵的八年里连续五年获得五好战士的荣誉,1962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今年80高龄的他从未忘记自己是共产党员的身份,即使在困难时期也没有向政府伸过手,自己没有任何收入也不忘每年上交党费。在这位老党员和老兵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当年解放军的这种崇高信仰真的无人能比。

  2015年9月3日我国举行了规模宏大的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阅兵,因为工作关系我亲眼目睹了祖国对抗战老兵十分的爱护和重视,当年春年回家我就立刻去看望了这位老兵和老党员,想听听他对9.3阅兵的看法和当年战争的故事,我也用手机镜头记录了他讲述的一部分故事。他此刻有5个儿女,12个孙子,10个重孙,享受着自己家庭的天伦之乐,当他向我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连他的有些儿女也是头一次听到。

  但是他告诉我政府从他退伍到此刻一张贺卡都没有送给过他,他说他没有没有奢求政府给点物质方面的东西但是一句慰问的话都没有,让我听着既充满的敬意又有一丝伤感,看来对老兵来说精神方面的慰问比物质对他来说更重要,他也经常教导我们要珍惜此刻的幸福生活,因为这都是老一辈战斗英雄们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他摇摇头沉思了一会儿说战争真的很残酷,或许他是又想起了和他一齐浴血奋战的战友。[由整理]

  十八大以来我国更是提高了抗战老兵待遇,我们的祖国一年比一年繁荣富强,我们的小县城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老兵,不能忘记当年为了祖国浴血奋战的战士,在新时代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老兵精神,今年这位老兵整整80岁了,再过几年中印战争的这一批老兵也将离我们而去,衷心的期望政府能加强对老兵的关爱,加大革命精神的传承。

  人民军队的辉煌历史,是用鲜血生命铸就的,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人民军队的伟大军魂,是艰辛探索得来的,永远需要我们弘扬,老一辈革命战士的奉献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最后我也想对印度说,老兵虽老,但他们的精神永在!中国的国土虽大,但没有一寸是剩余的!老兵从来不说他的小故事,但是这次我要讲出来,他就是我的爷爷。红堡镇安坪村老战士安绪成。

  敬礼!

 


(责任编辑:每日一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 关于爱情的短诗句

    关于爱情的短诗句,抒情诗句,1、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明月上高楼》2、梦断刀...

  • 给老婆的贴心生日祝福语

    亲爱滴 生日快乐,与你度过了X个春夏秋冬,陪着你一起慢慢变老,不会忘记我们一起走过...

  • 经典现代诗

    经典现代诗_ 经典现代诗 1、《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

  • 关于勤奋的名言警句97句

    1、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尚书》 2、只要你在业务上勤奋,你就会变得博...

  • 大学明信片寄语

    大学寄语活动进行中,参与活动,你的大学寄语明信片将会出现在这里,供大家投票。活动...

  • 关于青春的口号

    1、转动音符,青葱由你舞。 2、珍惜青春缤纷时,挑战人生至高点。 3、珍爱青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