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 白话文 王智隆居士著 总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 《地藏经》白话文: 忉利天宫神通品 第一卷 分身集会品 第二卷 观众生业缘品 第三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第四卷 地狱名号品 第五卷 如来赞叹品 第六卷 利益存亡品 第七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第八卷 称佛名号品 第九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第十卷 地神护法品 第十一卷 见闻利益品 第十二卷 嘱累人天品 第十三卷 第二部分 《地藏经》注释: 忉利天宫神通品 第一卷(注释) 分身集会品 第二卷(注释) 观众生业缘品 第三卷(注释) 阎浮众生业感品 第四卷(注释) 地狱名号品 第五卷(注释) 如来赞叹品 第六卷(注释) 利益存亡品 第七卷(注释) 阎罗王众赞叹品 第八卷(注释) 称佛名号品 第九卷(注释)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第十卷(注释) 地神护法品 第十一卷(注释) 见闻利益品 第十二卷(注释) 嘱累人天品 第十三卷(注释) 自序 记得还在初中时期,我母亲同我姑妈两人学《地藏经》。她们虽然还没摘掉“文盲”的帽子,但是学《地藏经》还是很用功的。遇到经文里边不认识的字或难懂的句子,便来请教我这个“小先生”。我从小受我父亲薰陶,在初中时期已经似懂非懂地看完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的中华书局加注的原版,佛经也看过一些,所以便“理所当然”地当起“小先生”来了。在教、学《地藏经》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地藏王菩萨那种先人后己、不畏艰险、坚韧不拔、大智大勇的无私无畏的精神所感动,在佛前发了大愿,愿我同地藏王菩萨一样,“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那时,还在初中时期。这也可以算是我最早接触《地藏经》的缘起罢! 近来在读经的过程中,再次细读一遍《地藏经》。在静思默虑的境界里,恍惚心有所悟。本来么,我总以为《地藏经》只是超度亡灵,特别是救拔地狱及饿鬼、畜生三恶道罪苦众生的经典。正因为救的是最下层、最痛苦的众生,才体现了地藏王菩萨的誓愿深重及悲心深切。但是通过近来研读《地藏经》,发现《地藏经》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又有两个全新的体会:一、《地藏经》是佛经中的孝经,佛教是真正的尽孝之教。二、《地藏经》给出了一个根本菩提大法--念佛法门。十方诸佛以此法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十方诸佛以此法门,度十方三世一切众生。上求下化之能事,于此法门毕矣。 曾经听到不少关于佛教无孝的歪理。持此论者以为:佛教徒,特别是出家二众,辞亲别家,不能孝奉双亲,以为此是不孝之表现。殊不知,本师释迦文佛曾亲自扶柩为父送葬;莲宗祖师实贤著“劝发菩提心文”以报父母恩为发心之第二因缘。特别是地藏王菩萨,世世化身为孝子孝女,以念佛的功德力,下地狱救度父母升天,这不是孝道是什么?更进一步讲,出家二众及发大心的菩萨为救一切众生,也就是救度无量生死以来的一切生身父母,暂时辞亲别家,努力修行,以达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报佛恩,度众生的菩提大愿及救度一切生身父母的大孝。譬如说:作为政府官员,作为思想工作者,虽然他们不曾种一棵稻、栽一株棉,但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对历史的贡献却是无可低估的。同样,作为出家二众,虽然暂时不能常伴双亲以行孝道,但由于自身的修持,由于对外的劝化,却为救度无量生死以来的生身父母作了极大的贡献。这是彻底的、完全的大孝,这才是真正的孝道!佛教的最高目标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就是体现了真正的孝道。所以说,唯有佛教才是真正的贯彻了完全、彻底的孝道,唯有佛教才是真正的尽孝之教。《地藏经》一开始就讲到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报生母之恩而到忉利天为母说法;地藏王菩萨世世化身,救度生身母亲出离三恶道之苦而得人天乃至成佛的福报。地藏王菩萨提出念佛法门令一切众生(亦即累世一切姻亲),念佛得离生死苦海、乃至成佛的至孝之道,正是说明《地藏经》乃是佛门之孝经也。 念佛法门是佛法中最根本的法门。佛法的根本道理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最简单讲,就是上求佛道:彻见自己本有的清净自性,亦即一切诸佛的清净佛性;彻悟自己本有的清净智慧,亦即一切诸佛的清净佛慧;彻证自己本有的清净功德,亦即一切诸佛的清净佛德,就是下化众生:发愿度一切众生尽皆成佛,而自己亦无执著度生之念。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方是一切诸佛出世的本怀,也是一切佛法的根本归宿。而念佛法门恰恰圆满了这上求下化的菩提大愿。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理由如次: 1)《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中云:“如来所以兴出于世间,说彼佛(引按:指 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真实功德、光明名号、利益大事因缘。”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云:“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这说明念佛法门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得菩提大法,亦即一切诸佛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法,亦即佛法中之根本法门。 2)《观佛三昧经》中云:“佛告父王:谓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同经又云:“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佛劝其父王,不仅是孝,亦是以根本大法奉献于父母,以报父母恩也。可见此法门之殊胜。 3)《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发愿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文殊菩萨亦发愿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上上之根基,谁能超过此两位圣者?而此二圣皆发愿临终往生极乐。《观无量寿佛经》云:“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引按: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应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十恶五逆之人,得逢善知识劝令念佛,亦能往生,可见此念佛法门真乃“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足畅一切诸佛“为令一切众生悉皆成佛”之本怀也。 (责任编辑:每日一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