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训忠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应该说,这首诗没有一个“雪”字,对雪景却描绘得很逼真;近景、远景、动物、静物都写到了。六出飘飘降九霄, 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 使扫帚的使扫帚, 使锹的使锹。 这首诗前两句纯是文人笔法,语言典雅,一本正经。最后两句则由大雅一变而为大俗,却又生动地写出了雪停后人们顾不得欣赏雪景,纷纷各拿扫帚和铁锹扫除积雪的情景。这首诗妙就妙在前两句的一本正经,引起读者对后两句的阅读期待,不料等到的却是极俗俚但又极有趣的诗句,变化之突兀,令人猝不及防,就象相声的抖包袱,造成出人意料的幽默效果。 因张打油的诗题在南阳官衙的墙壁上,县官升堂,一见大怒,便派人反张打油抓来。张打油委屈地回答说:“我怎么会作出这种乱七八糟的诗来呢?如若不信,你出个题目当场试试我的诗才到底如何吧!”当时南阳正被叛军包围,正向各处求援,县官就以此事为题,令他做诗。张打油随即吟道: 贼兵十万困南阳 第一句出来,县官点头道:“有气势!墙壁上的诗一定不是你做的。”催促赶快念下去。张打油接着吟道: 外无救兵内无粮。 有朝一日城破了, 哭爹的哭爹, 哭娘的哭娘。 苏州有个“陆诗伯”,也以打油诗的形式写了一首“咏雪”,说来也有情趣。诗云: 大雪洋洋下,柴米都降价。 板凳当柴烧,吓得床儿怕。 《弄瓦(古人把生女孩称作“弄瓦”)诗:“去岁相邀因弄瓦,今年弄瓦又相邀。弄去弄来还弄瓦,令正(对人妻子之敬称)莫非一瓦窑?”刘骥因友人之妻连生两个女儿,就借机对其戏谑和调侃,充满浓厚的生活情趣和善意的幽默,足以博人一笑。 清代有位宰相叫张英,其老家宅前有块空地,与吴姓为邻。吴家盖房越界,侵占了张家的空地,家人驰书到京城,想让张英出面干预。可是这位“宰相肚里能撑船”,写了四句打油诗寄回。诗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诗,于是打算让吴家三尺。吴家感其义,也退让三尺。留下的这六尺地,后人称之为“六尺巷”,至今犹存,传为美谈。 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金鸡报晓》诗:“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来,扫退残星与晓月。”这首诗前两句十分可笑,后两句却气魄不凡,我猜想也许是拍马屁的大臣续上的。否则以朱元璋那点墨水,怎能写出文绉绉的句子来。 清朝的康熙因一翰林学士把路旁一尊名曰“翁仲”的石人像说成“仲翁”,回宫之后,就因此写了一首反语打油诗:“翁仲如何读仲翁,想必当年少夫功。从今不得为林翰,贬尔江南做判通。”此诗妙在将错就错,以讹反讹。翰林学士把“翁仲”读作“仲翁”,他就在诗中故意把“功夫”、“翰林”、“通判”三词统统来个颠倒,用这一连串的反语冷嘲热讽,奚落戏弄,十分辛辣,而且机智俏皮,幽默风趣,读来可笑而又有言外之意,算得上打油诗中的上品。 日常生活中比如:"扇子有风,拿在手中。谁人要借,等到秋冬。”还有“夏天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是好朋友,你热我也热。”别人看了扇面上的打油诗,还怎么好意思开口借扇子? 北宋诗人苏轼就曾作过打油诗《洗儿》:“人家养子爱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害到公卿。”
金陵有一僧作打油诗四十首,名其集曰《牛山四十衡》,中有一首云:“春叫猫儿猫叫春,听他越叫越精神。老僧也有猫儿意,不敢人前叫一声。”莫谓是打油诗,其笔甚峭,不可及也。 “大雪纷纷落地。” 有位小官吏听了马上凑趣: “都是皇家瑞气。” 一乡绅续上一句: “再下三年何妨。” 而一个要饭的乞丐听到后。十分恼火: “放你娘的狗屁!” 这四句打油诗,看来是则笑话,但他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阶级、不同地位的人的心声。
未曾提笔泪涟涟,苦读寒窗十几年。 考官要不把我取,回家一命染黄泉。 主考官批阅试卷时,看到这首打油诗,觉得好笑。于是提起朱笔,在他每句诗后面分别写了“不必”、“未必”、“势必”和“ 何必”八个大字。这样,整首诗就成了: 。)
未曾提笔泪涟涟---不必,(用不着哭哭啼啼。) 苦读寒窗十几年---未必。(不见得苦读十几年。) 考官要不把我取---势必,(那是一定的了) 回家一命染黄泉---何必。(何必用死来吓唬人呢
(责任编辑:每日一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