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我们知道,思想是不能够凭空产生的,必须源于具体的社会生活。那么,“中”与“和”的观念,是如何从远古发端,在历史的荡涤、思想的交锋中抽象出来、丰满起来,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密码”? 文选德:中华文明的起源很早,“中”“和”思想的起源也很早。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中”观念的产生早于“和”,“中”在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即有存在,是一条重要的政治原则,也就是所谓的“执中”,即要求执政者实施不左不右的“德政”,以获得百姓认同,天下安宁。曾有学者介绍说,目前清华大学所藏的出土文献“清华简”中,反映了一些西周时期的历史文化,其中也有专门的篇章论述“中”。“和”的观念在三代时有萌芽,但到孔子才正式清晰地提出。到《中庸》出世,“中”与“和”基本融为一体,并称“中和”。 现在看来,中华民族很早就对“中”“和”思想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众所周知,我国上古文明曙光初露时,在社会结构开始发生转变过程中,体现的是“连续性”而非“突破性”原则。用考古学家张光直话来说,就是“从野蛮社会到文明社会,许多文化、社会成分延续下来,其中主要延续下来的内容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远古时代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纯粹的农耕民族,农耕民族对于宇宙自然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情,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在这种和谐相处中体验到人生的归宿感,应该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思想的一个重要发源点。“中”“和”思想自发源之日起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可谓无时不存,无处不在。《论语》中有一个例子,鲁国旁边有一个小国“颛顼(音专须)”,孔子的弟子要去讨伐它,孔子不以为然,说“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意思是说,远方的人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抚他们。这说明儒家提倡“文德”而反对“暴力”,“文德”就是“中”“和”思想的体现。我们再看看古代国家的形成,古代国家形成过程中,原有的氏族社会结构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保留而不是消亡,也就是说,氏族间的互相融合而不是相互消灭才是国家形成的根本原因。换言之,国家形成过程中,即使战争、兼并不断发生,温情脉脉的血缘伦理、宗法伦理却始终存在。这显然是“中”“和”思想支配的结果。综观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进程,改朝换代、分分合合,战争、兼并没少有过,但我们向着和平、统一进发的步伐却从未停止过。很显然, “中”“和”理念的支配和中和思想的影响是重要原因之一。 4 “中”“和”思想是贯穿于中华文化始终的一条主线 湖南日报:从古至今,我国许多思想家都对“中”“和”思想进行了理论阐释。综合起来,无非是三个层面:政治层面、伦理层面、哲学本体层面。无论从哪个层面去研判,“中”“和”思想都贯穿于其中。因此,有人说,在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表象之下,“中”“和”是一条一以贯之的精神主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统”所在。您能从以上三个层面给我们进行简单解读吗? 文选德:确实有学者提出过,“中”“和”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道统”。“道统”是一个传统概念,宋明时代的学者比较重视它。所谓“道统”,无非是说,在中华文明的精神层面,始终存在着一条一以贯之的主线,这一条主线保持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历史上的中国学者,主要是儒家学者,对“道统”论述较多,但儒家的“道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道统”,对儒家以外的思想不够重视,甚至有所排斥,这与我们所说的“道统”不一样。我们所说的“道统”,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道统”,不但要与儒家之外的各种学派思想对话,同时还要与世界上的各种优秀文明进行对话,在交流中保持特质,在进取中追溯以往。 “中”“和”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一条主线,主要体现在政治、伦理、哲学本体论三个方面。简单来说,“中”“和”思想的精髓就是追求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和谐状态,“无过无不及”。落实在政治思想上,就是追求社会的公正、和谐;落实在伦理思想上,则是要求培养一种平衡的德性人格;落实在哲学本体论、宇宙论上,则是追求宇宙万物、阴阳气化的平衡。《中庸》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包含天地万物在内的平衡和谐。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人在历史上早就达到了这种“中”“和”的境界。中国古代哲人所说的“中”“和”,既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社会理想,它需要无数代人在现实生活中作出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从一个又一个不同程度和不同水平的中和境界最终达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中和境界,也就是社会的均衡发展、人格的光辉灿烂、宇宙自然的和谐共生。时至今日,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核心的思想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与其它思想对立统一,总是占据主导地位,并和其它学说总是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但不论在哪个范畴哪个层面,又都有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间,而这条主线,应该说就是“中”“和”思想。 5 “中”“和”思想虽然古老,却历久而弥新,在今天依然能够焕发光彩 湖南日报:研究的目的在于殷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候,我们研究“中”“和”思想,是否有着深刻的当下意义? 文选德:如何把蕴藏在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经验和智慧”最大限度地发掘好、阐释好、弘扬好,让它们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当代,是当下文化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在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我认为重要的是区分“道”与“术”。所谓“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价值,如孔子所说的“仁”,包括我们在这里谈到的“中”“和”思想,这些核心精神价值规范了中国文化的走向,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所谓“术”,则是指契合特定历史时期需要的一些在一定时间里有一定时效的思想文化观念,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动,有些思想观念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存在价值,不入社会发展的主流,不值得我们加以提倡。“中”“和”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价值,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属于“道”的范畴。因此它虽然古老,却历久而弥新,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依然能够焕发光彩。 (责任编辑:每日一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