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中有一段特别流行的毛主席语录: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 还编成了语录歌,唱得颇为豪迈雄壮。 那是一个根本不考虑毛泽东讲话的时间、地点的时代,翻开就念,念完就用,而且主要是对别人而念而用。只顾“拿起笔,作刀枪”了,出处在哪里,针对什么问题说的,将语录倒背如流的人并不知晓。 直到毛泽东逝去了近20个年头,才在毛选中明白,这段话是针对蒋介石“围剿”中央苏区的碉堡政策而说的。 毛泽东说:“国民党现在实行他们的堡垒政策,大筑其乌龟壳, 以为这是他们的铜墙铁壁。同志们,这果然是铜墙铁壁吗?一点也不是!你们看,几千年来, 那些封建皇帝的城池宫殿还不坚固吗?群众一起来,一个个都倒了。俄国皇帝是世界上最凶恶的一个统治者;当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起来的时候,那个皇帝还有没有呢?没有了。铜墙铁壁呢?倒掉了。” 接下去,就讲出了那段著名的“真正的铜墙铁壁”。 毛泽东讲这番话的时间是1934年1月27日, 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已全面展开。据国民党编年史《中华民国史事日志》记载,该年1月1日,仅在江西完成的碉堡就达2900座。 蒋介石的碉堡政策来自于这三个人: 最早提出建议的,是滇军将领金汉鼎。 最早实践此法的,是赣军十八师五十二旅旅长戴岳。最终将其全面化系统化完善化的,是蒋介石南昌行营第一厅第六课课长柳维垣。可称为“碉堡三剑客”。 1929年冬,鲁涤平在南昌召开全省“清剿”会议,商讨消灭江西朱毛红军的办法。会上,三省会剿副总指挥、第十二师师长金汉鼎提出,当年云南少数民族曾用建碉守卡的办法,给前来镇压的清军以重大打击;后来清军也学会采用此法,最后征服了少数民族的顽强抵抗。他建议江西的进剿也可仿效此法,巩固进剿部队阵地,进而逐步压缩苏区,最后消灭朱毛红军和红色根据地。 金汉鼎可谓一言九鼎。5年后,至1934年10月红军战略转移退出中央苏区之前,密布于苏区周围的碉楼、堡垒、桥头堡、护路堡等达到14294座。但谁知晓提出这条消灭朱毛红军计策的金汉鼎,当初在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二队内,竟然与朱德是同班同队的同学,且交情颇深。 朱、金二人当年一同参加同盟会,一同参加辛亥革命后蔡锷领导的云南起义;后来两人同入滇军第二军,同任旅长:朱德任第十三旅旅长,金汉鼎任第十四旅旅长;朱德为第三混成旅旅长,金汉鼎为第四混成旅旅长。 两人在实战中多次默契配合。 1916年川滇内争,滇军主力在眉山陷入重围,朱德率部做前锋突围开路,金汉鼎在后卫掩护撤离,部队安全撤到三江镇。 1917年秋金汉鼎部与朱德部同守泸州,抵抗川军刘存厚部进攻,激战昼夜,金、朱两旅将川军困于五峰顶,迫其出示白旗投降。 同学之情,沙场之义,使两人愈加亲近。川滇一带有民谣说:“黄柜盖, 叶毛瑟,朱金支队惹不得”。由于骁勇善战,在滇军中有“金(汉鼎)、朱(德)、耿( 金锡)、项(铣)”四大金刚之称。 由背靠背的战友到面对面的对手,朱、金二人走过了一段历史路程。 上海是这两位滇军名将的第一座分水岭。 1922年唐继尧率军进袭云南,金汉鼎与朱德同时出走。先入川,后赴沪,与孙中山晤谈于上海。当时正逢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答应付十万元军费,要朱、金去广西整编滇军旧部,攻打陈炯明;金汉鼎接受了这个要求。朱德则感于社会黑暗,军阀逞横,他的亲身经历,使他对孙中山借助一部分军阀的力量打击另一部分军阀的做法已不再相信。孙中山又向他建议,如果要出国学习,不如到美国去。朱德诚恳地回答他:“我们愿意到欧洲是因为听说社会主义在欧洲最强大。” 孙中山最后同意了他的意见。 朱、金两人从此分手。 朱德出国前,金汉鼎以款赠助。 他们两人的第二座分水岭,在南昌。
(责任编辑:每日一笑) |